破解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关键在于找准各方利益交集,精确发力,协同构建疫情和经济下滑背景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初次就业时间明显后移。
据第三方机构抽样调查,截至7月末,仍有半数以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正式签约率低于15%。若情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新一届毕业生在秋招之时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就业危机。
四方步调不一 易造成结构性失业
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源是疫情和经济下行背景下,政府、企业、高校和毕业生目标抉择存在差异,步调不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易造成结构性失业。
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稳就业”“保就业”已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但与此同时,企业避险意识较强,岗位招聘大幅缩减。今年我国预期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不低于900万个,较上年减少452万个,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低7.3%,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6.1%,国内外两大经济循环运行不力,导致部分行业巨擘带头削减现有业务规模,并在二级市场大举套现,同时大幅压缩岗位招聘数量,反映了市场主体强烈的避险心态。
对高校而言,虽然促就业意愿强烈,但能力有限。就业率是高校招生的金字招牌,但现阶段失业率上升导致大量待业人员涌入求职市场,而延长应届身份也使未就业毕业生以同等身份与下届毕业生竞争,变相提高了就业难度。双重压力下,高校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扭转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当代毕业生家庭经济负担轻、就业选择多,但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不愿放下身段及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许多毕业生对当前形势缺乏足够认识,仍抱着不能“下嫁”的心态,一定要找到固定的标准化工作。
构建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
破解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关键在于找准各方利益交集,精确发力,协同构建疫情和经济下滑背景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第一,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欧美平均水平,受疫情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这一比率仍有下降可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应过度追求就业数据,更不应鼓励毕业生在缺乏经验、能力及资金的情况下进行高风险创业。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各级政府要平衡“疏”与“导”的关系,不但要破除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掣肘,更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和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要利用政策红利打造优势产业,通过融通互联的产销网络推动产业链升级,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并利用二次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本、合作金融和网络电商向乡镇流动的有利形势,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开辟毕业生事业与乡镇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必须以个人自愿流动为原则,以发展机遇为导向。此外,各级政府还要精确辨识毕业生类别,重点关注疫情地区及城市低保户和农村建档立卡家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动就业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
第二,企业要利用政策优势降低增员成本,提高收益。今年3~7月,我国综合PMI指数连续5个月高于50%,宏观经济出现回暖态势,全国多地也出台优惠政策,为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提供支持。
企业可以利用政策优势,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增员成本核算,提高整体经营效益。销售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无责任底薪和提高业绩提成等方式,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同时招聘更多应届毕业生,扩大企业规模,抢占市场先机。拥有渠道优势的企业则可以用合作共赢的模式取代传统雇佣关系,为有抱负的毕业生提供优质产销平台,鼓励毕业生与企业合作创业,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第三,高校要压实责任担当,强化就业服务意识。各高校要认真总结疫情期间开展网络就业服务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网络信息服务能力,补齐中央、地方和高校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部分离校毕业生需办理材料证明,或就业单位需要进行入职审查等情况,高校要简化办事流程,做好假期人员安排和预案准备工作,确保相关事宜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办理。
另外,高校还应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扩建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培训和帮扶,为毕业生提供优惠的校园商铺租赁和开业水电供给等服务,鼓励毕业生在高校周边创办服务型小微企业。
高校也要持续关注毕业生就业动态。毕业生离校不等于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结束,高校还需了解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及时鼓励和安抚工作期间出现心态波动的学生,同时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第四,毕业生要改变择业观念,接受非标准就业,同时积极参与新职业培训。2019年,人社部联合其他管理部门发布了38个新职业。为促进就业,2020年下半年,人社部联合其他部门启动百万青年技能培训,特别是新职业培训行动,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新职业见习、实习等岗位锻炼机会。这是毕业生难得的新职业培训契机。
未就业毕业生可以通过学习新职业来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努力提升潜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为下一步抓住就业机会、开启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未就业毕业生还要放下身段,改变固定工作观念,正视非标准就业的普遍性,通过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或第二职业提高个人收入;要认识到广大乡镇地区也大有可为,改变“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村一幢房”的观念,顺应城乡一体化进程投身乡镇地区建设,从基层做起,重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勤劳致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升华。(作者 陆昱江 崔玉平 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