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场大战,又是一场大考。可就是这样关乎全局的大考,一些地方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却不惜“劳企伤财”生出各种各样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把戏。《半月谈》杂志日前刊发调查指出,纾困疫情影响下的地方经济,“有的地方实招不多,虚活不少,做一些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企业失望的蠢事,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基层干部正常工作精力,更让企业疲于应付,甚至诱导攀比心理,滋生不实之风,误导各级政府决策”。

总结复工复产的“虚活”,大体有这么几种:一是做样子,调门儿很高,实质内容却很少,典型做法就是搞个项目集中签约动工仪式,名义上很多企业参与,可签的只是意向,能否落地难说,或者是领导宣布项目启动,机器跟着开动,领导一走,机器就停;二是撑场子,为了营造复工复产热火朝天的架势,签约动工的活动一轮接着一轮,同一个企业或项目被拉着参与不同名头的活动,签字搞了一遍又一遍,或者是有的项目已经签过约、动了工,却要再表演一次;三是走过场,落实暖企援企政策,调研、现场办公多,承诺说得也很多,但就是兑现承诺、解决问题少。

把推动复工复产变成表演,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透过相关报道不难看到,尽管有企业负责人表示活动多增加了跟领导见面交流的机会、帮助企业造声势,但更多企业早就对这种重复表演产生厌烦,只是碍于面子,出于维护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考虑,才尽力配合,其实浪费了专注复工复产的精力、心力,此其一。其二,搞活动免不了要花钱,重复搞活动显然就是浪费钱。其三,如此“务虚”的表演,只是复工复产的比例、数字好看了,却把应对疫情冲击的“输液”“造血”变成了“注水”,无助于地方经济从根本上恢复。

重“说功”,轻“做功”;重“出彩”,轻“出力”;重“面子”,轻“里子”……把推动复工复产变成表演,同样是形式主义,根子上是犯了“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老毛病,“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报道中,有领导干部还在自我开脱,“看到别的地方都报超过90%,担心被领导批评”,这无非是给自己不愿意抓落实找借口。复工复产成效怎么样,最终是靠实际工作成效来检验的,一味地在表演上下功夫,也只能蒙混一时,早晚有一天会被戳破,这样的表演早就被群众看在眼里。

把推动复工复产变成表演,让人见识了形式主义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乃至不断变化套路包装异化的冲动,也再次证明了破除形式主义的长期性。于复工复产本身,要强化检查监督,避免这种表演式形式主义蔓延开来;于整治形式主义顽疾,应持续在形成健康的政绩观导向、强化对弄虚作假的监督问责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净化土壤,从而实现根本治理。(记者 子 长)

标签: 复工复产 形式主义 疫情防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