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发育行为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并可伴发其他心理行为方面的症状。
临床常见症状(单独或合并出现):眨眼、耸鼻、张嘴、点头、耸肩、面部肌肉抽动、甩手、吸肚子、弯腰、后仰、顿足、打或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某部位、吸鼻子、清嗓子、尖叫、呕吐、犬吠声、秽语等。
抽动障碍的病因和病机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生化改变、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本病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疗效确切。
(资料图片)
抽动症的常见误区
1、“挤眉弄眼”不是病,是孩子的坏毛病,不用治疗。
临床上,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错误观念,门诊经常有抽动患儿家长反映以为是孩子的学的坏习惯,要多教育管教就好了。
眨眼本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频繁的眨眼,且这种眨眼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肌肉抽动”,且伴随有眼睛不适,或者皱鼻子、扭脖子等其他症状时,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不是调皮,可能得了一种叫做“抽动症”的病。
临床提示抽动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感冒后诱发的,有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诱发的,有家族遗传的,有受到惊吓后诱发的,也有因家长或老师教育严厉诱发的。
2、“挤眉弄眼”是电视看多了,是结膜炎。
抽动症的诊断需要依靠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综合孩子的情况进行诊断,所以该病的误诊率也相当高,比如频繁眨眼的孩子容易误诊为“结膜炎”,频繁清嗓子的孩子容易误诊为“慢性咽炎”,这些孩子往往经过眼药水等治疗后,症状时好时坏或者得不到改善,最后经发育行为科专科医师诊断为“抽动症”,才能给予正规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
如何区分孩子眨眼,清嗓子是结膜炎,咽炎,还是抽动症?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刘士东主任介绍说:结膜炎的症状是孩子眼睛有明显的发红,眼睛痒,有分泌物,会经常的揉眼睛,而抽动症的孩子不会眼睛发红,没有分泌物,表现就是控制不住的眨眼睛挤眼睛。
抽动症的危害
孩子患了儿童抽动症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无法集中,常常会因为控制抽动而走神,老师安排的作业也无法按时完成。
其次儿童抽动症患儿在情绪上容易易激动、脾气暴躁,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因为怪异的抽动症状,在与人沟通时,经常回避对方的身体接触甚至是视线接触,因此产生沟通交流障碍。
抽动症要治疗吗?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刘士东主任解释到:“这个要根据临床情况,一般抽动症状持续不缓解的,症状反复出现,抽动程度较重的,经常规治疗效果不好的,这几种情况要引起注意,及早正规治疗。”
那么一些家长又问了,说这病能不能不管他,让他自己好。临床研究表明,抽动症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随着社会进步,电子产品普及,孩子学习压力增大,各种零食小吃的出现,抽动症的自愈率很低。抽动症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专注力,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不能拿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赌孩子一定能自愈。
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当发现孩子存在“挤眉弄眼,皱鼻子,扭脖子,清嗓子”等异常表现时,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发育行为科或者找有经验的专科大夫就诊,若孩子不需要临床干预,你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生活指导,有利于孩子尽早的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症
刘士东主任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对于一些抽动症症状较重的孩子,单用心理疗法效果往往欠佳,这时需来使用药物疗法。药物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儿症状改善或完全缓解,但需要持续服药治疗1~2年。
过早停药或药量不足,或药物种类变换频繁,均可造成病情复发或症状恶化,药物突然中断也可造成撤药症状而影响预后。而且部分病儿服药过程中可出现轻微副反应。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此病的方面已有所突破,已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被越来越多的患儿和家长认可。中医治疗具有起效快、安全、无痛、操作简单、不影响患儿活动等优点。中医穴位治疗可以对穴位产生持续稳定的刺激,起到激发正气、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根据不同证型、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在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改变了患者的体质,减少病情的复发,而且孩子用药后不会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治疗更为安全,可很好弥补西医治疗短板,中医在治疗抽动症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