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经济数据持续疲软意味着二季度GDP 增速可能跌破7%。根据我们的估算,由于工业的放缓和地产投资拖累,二季度GDP 有可能环比零增长,同比6.7%对应两年复合增速仅为3.5%。因此,我们将2023 年GDP 增速预测由此前的5.6%下调至5.2%。随着复苏动能的衰减,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被放大,尤其是5 月民间投资增速的转负和青年人失业率继续攀升,这些都影响了当前市场信心的恢复。
因此需要有政策端的持续和协同发力,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和通缩的双重风险。好的消息是6 月央行已率先降息,并且以地产和基建为抓手的一揽子宽松措施也有望近期出台。我们认为这仅是一个开始,因为经济的下行仍需要更多扩需求的政策形成合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预期未来的政策宽松有两轮,即7 月政治局会议会有进一步的政策加码。这也意味着从环比增长来看,二季度有望成为全年经济的底部。从5 月具体数据来看:
工业生产:第二季度开局偏弱。由于基数的原因,5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放缓在市场预期之内,0.63%的环比增速也不低(至少符合疫情前的同期平均水平),但是考虑到4 月环比增速-0.34%创下同期历史最低,0.63%要大打折扣,我们用4、5 月环比平均增速来衡量第二季度以来工业的动能,2023 年可能是近年来第二季度动能放缓最明显的年份。
(资料图)
从行业来看,汽车和电气机械无论从单月同比还是两年复合同比增速来看都是名列前茅,这与相关行业出口的稳健、以及政策的支持相对应。
而计算机电子和食品制造等行业则主要是2022 年保供下稳健增长带来的高基数,加上2023 年需求上的不足,导致单月同比增速明显下滑,凸显出当前部分行业去库存的压力仍然较大。
制造业投资:拐点已至,内生动力不足是主要问题。2021 年至2022 年制造业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支撑,但2023 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放缓,5 月5.1%的同比增速意味着制造业的拐点已来临。从结构上来看,大多行业存在生产动能不足、投资意愿较弱的情况,包括此前一直是“压舱石”的电气机械行业,其5 月投资增速放缓十分明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截至5 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由正转负,这说明在财政政策相对不那么积极的情况下,市场内生的投资需求依旧是偏弱的,这是当前解决就业、收入等重要问题的重要难点。
基建:增速的“加快”但结构分化的“加剧”。2023 年以来基建发力明显,5 月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录得10.3%(4 月为7.9%),基建投资势头仍保持强劲。分细项来看,5 月基建投资加速的“主力军”是电热水供应,而交通运输和公共设施投资对基建的发力并不显著。
稳定基建的增速对于稳住经济复苏的逻辑至关重要。目前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放量虽不如2022 年,但发行进度较历史同期仍然偏快。不过随着下半年专项债发行空间变窄,后续政策端将如何为基建投资加“弹药”是一大关注点,我们预计届时会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或者特别国债(或长期建设国债)来加以辅助。
地产投资分化已至“临界值”?竣工与开工的增速差走阔至历史高位,投资可能难以稳定;一是参考2015 年的竣工-开工高度分化后,货币双降+棚改+下调首付比“接踵而至”,地产投资才企稳反弹;二是向竣工的倾斜对投资复苏意义不大,“保交楼”推动的或更多是已售期房的完工,今年地产开发资金中的预付款及按揭较去年略增,其中更多可能是来源于一季度销售端的需求释放。
地产销售“爬坡”动力略显不足,内部差异也值得注意。根据30 城商品房销售面积口径,以积压刚需为代表的三线城市地产销售面积增长在一季度“昙花一现”,而二季度后以一线城市为主的地产销售的相对稳健背后反映的可能不是经济复苏的逻辑。随着6 月高基数压力到来,地 产需求的提振压力有所上升。
从分项数据看,5 月主要地产指标未见回暖,当月地产投资同比下探至-10.5%,地产新开工依旧未见起色,同比萎缩27.4%,竣工同比增幅收窄至24.4%;销售回落趋势明显,同比转负;房企到位资金不稳。
消费方面,线下消费受节日因素影响持续活跃,通讯、娱乐及燃油消费复合增速居前;4 月的噪音消退后,汽车两年复合增速提升了。不过地产链消费继续拖累,建筑装潢增速与竣工相比并不理想。
往后看,消费的“潜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整体上看,与疫情放开后的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占经济比重偏低、居民信心和消费倾向不足;从重要组成部分看,以汽车为主促消费政策已有部分落地,但其中大宗消费下乡需关注财政后续支持情况,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延期对于短期稳需求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带来观望效应。下半年汽车消费好于2022 年的难度不小,保守估计若按照2019-2021 年同期(6至12 月)汽车销售的均值计算,则汽车端可能会拖累全年社零增速0.8个百分点。
降息和金融数据之后,市场对于5 月偏弱的经济数据已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预计1 至2 月内,以基建和地产为抓手的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会陆续出台,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在之后往往会出现脉冲式的反弹,因此第二季度会是今年经济同比的高点和环比的低点。
风险提示:东盟、俄罗斯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对外需拉动不足。疫情二次冲击风险对出口造成拖累。欧美经济韧性超预期,对于中国出口的拖累不足。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