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说】美媒:应对频发气候灾难毫无准备 夏威夷野火折射出美国联邦及州政府治理能力落后
【资料图】
中国日报网8月23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自夏威夷毛伊岛野火发生以来已过去两周时间,野火几乎摧毁了当地历史悠久的小镇拉海纳。据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县政府21日发布的最新通报,目前火灾已造成115人死亡、约850人失踪。美国政客新闻网(Politico)在20日报道中指出,面对美国现代史上最致命的野火,美国参议员表示,应对灾难无力不应变成该国的“新常态”,其他立法者和气候组织也恳求白宫采取更多措施,防止未来发生与气候有关的灾难。
他们不禁疑问,如果这样的环境灾难都不能促使美国总统采取行动,还有什么能呢?这并不是白宫第一次面临采取这一措施的呼吁,但夏威夷持续不断的危机和今年夏天发生的一系列气候事件——包括热带风暴“希拉里”84年来首次登陆美国加州南部——加剧了群众对更有力措施的呼声。
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埃德·马基(Ed Markey)在一份声明中称:“毛伊岛所遭受的破坏清楚地表明,美政府必须立即宣布气候紧急状态。虽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正在向当地救援人员提供资源,以挽救夏威夷人民的生命和生计,但干旱、酷热、环境不公和缺乏弹性的基础设施等由气候驱动的基本条件仍将存在。”夏威夷毛伊岛第七代原住民、气候正义组织“绿色新政网络”(Green New Deal Network)的全美主任卡尼拉·英(Kaniela Ing)说:“明天,一觉醒来,整个社区都可能化为灰烬。”
美国众议员埃尔·布卢姆诺尔(Earl Blumenauer)表示:“我不认为人们在被活活烧死和跳进海里连续数小时之间做出选择是我们的新常态。这是一个危机,政府需要释放大量联邦资源和紧急权力,帮助这些社区准备应对致命的气候灾害并从中恢复。”
文章指出,宣布气候紧急状态可能会给即将进入选举年的现任总统带来政治风险。此外,总统拜登采取的任何行政行动都可能面临法律挑战。尽管如此,在最近的危机中,倡导者和议员们正在敦促总统采取大胆的行动,他们认为,此举还将在失望的年轻选民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过大的有色人种社区中获得政治利益。
该网站此前的报道中就曾指出,在美国这个两极分化的时代,即使是像毛伊岛野火这样一场人类悲剧也无法避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更何况美国大选即将来临。在拜登总统对该事件的最初反应受到批评之后,白宫和夏威夷的民主党人都非常谨慎地强调美政府的反应和动员。
作为前民主党州众议员的卡尼拉·英在一篇已经删除的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我为你竞选。 现在,我失去了几十个朋友、家人和邻居。 这?”这个充满不满和愤怒的质疑,是因为日前总统拜登在得克萨斯州雷霍布斯海滩被记者问到是否对“毛伊岛死亡人数上升”有何评论时,他回答说 "不,无可奉告",然后笑了笑。
上周,白宫新闻秘书卡琳·让-皮埃尔(Karine Jean-Pierre)表示,总统拜登已利用《国防生产法案》启动了热泵制造和电网建设,还通过《国防生产法案》调配资金,支持太阳能制造业和电动汽车所需材料的采购。她还提到《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近日白宫还庆祝了该法案颁布一周年……非营利组织“我们的夏威夷”(Our hawaii)联合创始人韦伯(Weber),一直致力于协助他所在州的恢复工作,而他在拉海纳的朋友们则继续寻找家人。对此,他表示,看着本周在白宫举行的周年庆典真是讽刺,他所在的州正在燃烧,幸存者还在提供DNA样本来识别他们亲人的骨灰。
报道还指出,今年夏天面对极端天气冲击,火灾和风暴更加频繁和剧烈,暴露出一个全美性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状况时,州政府还没有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有限的预算和不足的人员配备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五年前肆虐加州天堂镇的营地大火就是一个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急反应失败的典型示例。当地救灾人员因未能向所有居民传达疏散指示而受到批评,导致出城的几条道路出现瓶颈。但当地警长办公室只有一名员工负责协调这些工作。
然而,据《国会山报》网站日前报道,夏威夷在 1946 年一场造成 150 多人死亡的海啸后建立了大型户外警报系统。在夏威夷州和县的官网上,警报器被描述为“自然和人为事件”的预警系统,包括海啸、飓风......还包括野火。但毛伊岛紧急事务管理局局长赫尔曼·安达亚(Herman Andaya)在为部分地区发生野火时没有启动紧急警报的决定辩护时却表示,警报器会造成混乱。
全美城市联盟的尤塞尔·奥尔斯(Yucel Ors)说,应急准备的现实情况要比“他们本应做好准备”复杂得多。他称:“准备、减灾和抗灾规划需要大量资源,如熟练人员和资金,而美国中小城市往往缺乏这些资源。”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国际应急管理人员协会的道恩·希利(Dawn Shiley)表示,需要提前准备和后续响应的灾难未来可能越来越常见。
(编译:马芮 编辑:胡晓珊)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